沉锋

经过至我碣石,心惆怅我东海。

百家讲坛1.3


   那么,穆毅会怎么看待他收到的这十二个字呢?我们回过头来看。皇帝问边境是不是出了问题,乍一听起来,是表现出了对云南王的不信任。然而仔细一想,又是信任的体现。因为从梁楚边境到帝都金陵,相隔有两千多公里,就算是现在坐火车,如果不是高铁,也得耗个小两天。驿马日行五百里,来回一趟要半个月。这样的距离,如果思帝真的认为云南王在对他隐瞒消息,在他背后搞什么小动作,这样千里迢迢地一句问话,能起什么作用呢?   

   一种可能的情况是,这十二个字就是字面意思。皇帝听说了一些边境的情况,然而没有得到穆毅的奏报,他有点不安,所以单纯地来询问一下是不是有这事。因为路途遥远,也许事情发生了,但是信使在路上拖延了;或者事情不够大,一场虚惊,穆毅自己已经解决了,没有奏报。   

   也有另一种情况,那就是,皇帝听说了一些边境的情况,并且他认为穆毅确实漏报了消息,但是他并不觉得穆毅真会反出大梁,所以只是带了这么一句话,警醒警醒他,让他不要太不把朝廷当回事了。   

   穆毅是怎么想的,我们不得而知,不过他立即给皇帝回了一份奏折,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话:“南境无事。”   

   您别多想,我们这儿挺好的,没出什么事儿。  

   思帝收到了消息,并没有什么反应,这件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。然而两个月之后,穆毅在边境地区的深谷里,遇到了走山。所谓走山,就是山体滑坡,遇到下雨,就会形成泥石流,在云南地区经常发生。这位军伍里成长起来的南境统帅从惊马上跌落,后脑遭到重击,当场昏厥,第二天夜里就死了。   

   大家听到这里,恐怕觉得莫名其妙:这两件事情之间……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啊?且不说皇帝会不会、能不能在千里之外用自然现象害死一个藩王,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最重要的是,你这么说有什么证据啊?   

   我还真没有证据,不过有人有。这个人叫吴道生,是宋末的一位史学家。此人出生官宦世家,从前梁时起,家族里历代都有人入朝为官。这家的人有一个爱好,喜欢收集书籍,经常一掷千金购买珍本。到了吴道生这一代,据说私人藏书达到了万卷,这在印刷术没有普及的时候,是非常惊人的一件事情。这一久经传承的藏书楼在明代毁于大火,我们就不提了。重要的是,由于吴道生的家族资源,他能接触到南朝时期许多逸散的史料,在整理思帝时期的一些历史资料时,他发现一件很古怪的事情:   

“起居注曰:承平元年五月十六,入伏,帝居夏宫。十七日,召宁国侯谢玉。

梁略曰:帝居夏宫,召玉言兵事,曰:穆毅之后,谁可继之。玉曰:嗣子年幼,恐难胜任。

金陵志记亦载此事。毅薨于六月二日,旬日丧讯入金陵。”

——《吴道生注南朝史·梁书·穆郡王世家》  

 

   谢玉是思帝朝另一位军事上的重臣,后来被废为庶人了,我们以后会提到。吴道生的发现是,如果记载没有错误的话,在穆毅死讯传来的半个月之前,思帝就开始和谢玉讨论,穆毅死了之后,南境该由谁来领导的问题了。   

   穆毅时年三十九岁,正值壮年,他的独子慕青才七岁。是出于什么原因,思帝要在没有听说他的死讯的时候,事先和大臣讨论如何接替他的问题呢?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,这条信息是让人细思恐极呀。   

   当然,对于吴道生的这个发现。持反对意见的人也有很多,比较著名的就有同时代的历史学家陈省。他认为,“梁略与金陵志所载,皆无日期”,思帝可能在夏宫从五月一直住到了七月初,在这个期间,召见了谢玉好多次,在穆毅的死讯传来之后,他们才有了关于南境继承权的谈话。

   吴道生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,他和陈省在公开非公开的场合进行了好些辩论。最后的结果是两个人都不服输,吴道生只好又提出一个论点:穆毅之死的疑点并不在于时间的巧合,更在于思帝有除去穆毅的动机!为什么呢?因为当思帝千里迢迢地抛出那十二个字的问题的时候,穆毅并没有回答实话。

   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穆毅死前正在两国边境。他在那里干什么?因为那时候,南疆可能已经出现问题了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
我在想我打靖苏是不是太不厚道了,因为靖苏的名字可能在三万字以后才会出现。
.......如果我写的到那儿的话

PS,不会有人说我黑梁帝吧?这个,文中观点并非lo主观点,lo主对任何角色没有任何偏见。

评论(5)

热度(73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沉锋 | Powered by LOFTER